
当年纪慢慢靠近 40 岁,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裹着工作的疲惫,很多人都觉得 “偶尔不开心很正常”。可你知道吗?有些情绪和状态的变化,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 “该关注心情了”。
42 岁的张姐就是这样。前阵子她总说 “没劲儿”,以前最爱约闺蜜逛街买衣服,现在朋友叫她,她总说 “算了吧,懒得动”;晚上要么翻来覆去到后半夜才能睡着,要么早上醒了也不想起,连送孩子上学都得硬撑着;有时家人跟她说话,她也没心思回应,甚至觉得 “活着真麻烦”。一开始大家以为她只是累着了,直到她因为一点小事跟孩子发脾气后躲在房间哭,家人才赶紧带她去看医生。医生说,张姐这些表现其实是抑郁的早期信号,幸好发现得早,及时调整就能好转。

其实像张姐这样的情况很常见,很多人把抑郁的前兆当成 “累了、矫情了”,直到问题变严重才重视。医生提醒,若出现这 4 个信号,一定要多上心:
信号一: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不是偶尔因为一件事不开心,而是不管遇到什么,都提不起劲,心里总像压着块石头。比如以前看到孩子考高分会特别高兴,现在只会淡淡地说 “知道了”;哪怕是周末休息,也总觉得 “没意思”,甚至经常忍不住想哭,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两周,就得留意了。
信号二:对喜欢的事突然 “没兴趣”以前爱做饭,现在连厨房都不想进;以前喜欢追剧、打球,现在打开视频软件翻半天也找不到想看的,拿起球拍也觉得 “没必要”。这种“兴趣减退”并非一时之态,而是从心底里认定“万事皆无意义”。曾经能让你开怀之事,如今也难以激起你的兴致,好似快乐已在心底悄然退场。
信号三:睡眠变得 “不正常”要么是 “睡不着”,躺在床上数羊数到天亮,脑子里不停想工作、家庭的事,越想越乱;要么是 “睡不醒”,每天能睡十几个小时,醒来还是觉得累,不想起身做任何事。部分人会于夜半时分频繁惊醒,而后辗转反侧,难以再度入眠。长此以往,白昼时萎靡不振,夜幕降临时又陷入焦虑之境,备受身心煎熬。
信号四:身体莫名不舒服,查不出原因总觉得浑身没力气,稍微动一下就累;要么是头疼、胃疼、肩膀酸,但去医院做了检查,却没发现任何问题。吃了药也不见好转,其实这可能是情绪在 “闹脾气”,通过身体不舒服来提醒你关注它。
很多人觉得 “抑郁离自己很远”,其实只要平时多做这 3 件小事,就能帮自己远离坏情绪,预防抑郁:
第一件事:每天留 10 分钟 “专属开心时间”不用做复杂的事,哪怕是早上喝杯喜欢的咖啡,看着窗外发呆;中午饭后去楼下走两步,晒晒太阳;晚上睡前看一页搞笑的漫画,或者听首喜欢的歌。这十分钟,暂且抛却工作与家庭的负累,全身心沉浸于“放松开心”之境。于点滴中慢慢积累这份惬意,心灵的重负将渐次卸去,心情亦会愈发轻松自在。
第二件事:每周跟人 “好好说说话”不用找很多人,哪怕是跟邻居聊两句 “今天的菜真新鲜”;跟朋友发语音说说 “最近看了个好玩的视频”;跟家人饭后聊聊天 “孩子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”。不用聊深刻的话题,哪怕是随口说说日常,也能让情绪有地方 “发泄”,不会憋在心里。
第三件事:允许自己 “不完美”不用逼自己把所有事都做好:家务没做完没关系,明天再做;工作没做到 100 分也没关系,尽力就好;孩子偶尔调皮也没关系,不用总批评自己 “没教好”。接受自己有 “做不到” 的时候,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,心情会轻松很多。
其实抑郁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忽视了身体的提醒,把坏情绪憋在心里。只要多关注自己的情绪,坚持做这几件小事,就能让心情一直 “在线”,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