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某车帝的一场智驾测试彻底引爆了汽车圈。在这场号称“史上最严”的智能驾驶评测中,10多个品牌的高阶智驾车型被“一锅端”,从豪华品牌到新势力几乎全军覆没,没有一辆车能通过全部项目。然而,唯独特斯拉凭借纯视觉方案的FSD系统拿下第一名,6项测试中5项满分,尤其是在夜间无路灯、暴雨天气等极端场景下,其表现让不少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黯然失色。
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懵了:不是说“激光雷达是智驾天花板”吗?为什么花大价钱装了激光雷达的国产车型,反而输给了只靠摄像头的特斯拉?一时间,马斯克之前那句“用激光雷达就是愚蠢”的言论再次被顶上热搜,而国内车企的转向,纷纷推出了纯视觉版智驾系统,让曾经被奉为“高阶智驾标配”的激光雷达,似乎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。
展开剩余79%要弄明白这场争议的核心,得先搞清楚两种技术路线的本质区别。激光雷达方案,简单说就是给车装一个“3D扫描仪”,通过发射激光束测量周围物体的距离和轮廓,有点像蝙蝠靠超声波定位。这种方案的优势很直观:精度高、抗干扰强,比如在大雾天、强光下,激光雷达能穿透环境干扰,准确识别前方障碍物。国内某科技巨头高管曾公开表示,“激光雷达比纯视觉可靠数倍”,理由是摄像头会受光线、阴影影响,而激光雷达能“看”得更清楚。
正因如此,过去几年国内车企几乎集体押注激光雷达。比如某新势力车型车顶顶着激光雷达,宣传“128线激光雷达+11个摄像头+高精地图”的“全栈方案”,硬件成本高达数万元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激光雷达不仅让车价飙升,还得搭配“高精地图”使用。这种地图精度达到厘米级,需要人工标注每一个红绿灯、井盖甚至路边的垃圾桶,建图成本动辄数十亿,而且道路施工、临时管制等变化都会让地图失效,更新难度极大。
反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,走的是另一条路:纯摄像头+神经网络算法,完全不用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。很多人觉得这不可思议:摄像头拍的是2D画面,怎么判断距离和三维空间?其实特斯拉的核心秘密在于两个“黑科技”:Occupancy Network(占用网络)和NeRFs(神经辐射场)。
简单说,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会被输入算法,算法把周围空间切成无数个“小立方块”,通过分析这些“立方块”是否被物体占据,以及它们未来几秒的移动趋势,最终生成一个4D动态模型。哪怕画面里是雾、是阴影,算法只要知道“这个位置有东西”,就能避免碰撞,根本不用管它是猫还是垃圾桶。
这次智驾测试的结果,恰恰戳中了两种方案的核心矛盾:激光雷达的“硬件优势”,真的能碾压纯视觉的“算法优势”吗?
测试中,某国产车型在“夜间无路灯+施工路段”场景中,激光雷达被临时堆放的塑料挡板干扰,误判为“不可通行障碍物”,导致车辆停滞;而特斯拉FSD通过摄像头捕捉到挡板的纹理和边缘,结合过往类似场景的训练数据,直接判断“可缓慢通过”。
另一个极端案例是“暴雨天气行人横穿马路”,某搭载双激光雷达的车型因雨滴反射激光,出现“鬼影误报”,而特斯拉通过分析摄像头画面中行人的移动轨迹,提前1.5秒减速避让。
这些细节暴露了激光雷达方案的“致命伤”:依赖硬件堆砌的精度,却缺乏对复杂场景的“理解能力”。而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,靠的是百万辆车实时上传的路况数据,通过神经网络算法不断学习人类司机的判断逻辑。比如面对“前方车辆突然急刹”,人类司机会结合车速、车距、路面湿滑度综合决策,特斯拉的算法也在做同样的事,只不过它是通过千万次事故案例的训练,把“经验”变成了数据模型。
于是,国内车企开始悄悄转向,小鹏汽车宣布2025年起新车型全面采用“纯视觉”方案,放弃激光雷达;华为也推出了“ADS 3.0无激光雷达版”,宣称“性能接近激光雷达方案,成本降低40%”。就连一直强调“激光雷达是智驾刚需”的某新势力创始人,也在内部会议上承认“纯视觉是未来趋势”。
这场转向的背后,是行业对“智驾本质”的重新思考,到底是靠传感器堆料追求“极致安全”,还是靠算法和数据实现“普适性体验”?马斯克的“愚蠢论”或许偏激,但他赌对了一点: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“实验室里的完美”,而是“马路上的实用”。
当然,纯视觉方案并非没有短板。在极端恶劣天气下,摄像头确实可能“失明”,而激光雷达的穿透力优势依然明显。
不过行业的进步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特斯拉证明了纯视觉能走通,而国产车企的转向,或许会催生出‘激光雷达+纯视觉’的融合方案——用算法降低对硬件的依赖,用硬件弥补算法的边界。”
无论如何,这场关于“激光雷达与纯视觉”的争论,最终受益的将是消费者。当车企不再比拼“谁的雷达更多”,而是专注“谁的算法更聪明”,智能驾驶才能真正从“高端配置”变成“人人用得起的安全保障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