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回,欧洲的遮羞布被彻底扯下来了。 事情起因很简单,却震动全球产业链——荷兰政府一纸令下,强行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的全部股权。这一下,可不仅仅是商业纠纷那么简单,它就像一块被扔进池塘的巨石,瞬间激起了千层浪。 欧洲的“精分现场”:安全上跪舔美国,经济上又想啃中国 荷兰这事干得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“两面不讨好”。 按理说,政府出手接管一家关键企业,总得有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吧?可荷兰政府倒好,事情干了,却忙着给自己找补,拼命想把锅甩给中方的管理团队。 根据路透社的爆料,几位所谓的“荷兰消息人士”对外放风,说他们之所以在9月份采取强制措施,是因为担心中方团队正在“拆解”安世半导体的欧洲业务,要把生产线搬回中国。
这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,什么计划裁掉40%的员工啦,什么关闭德国慕尼黑的研发中心啦,甚至连“转移英国工厂的机密设计和机器参数”这种话都出来了。可你让他们拿出证据来?对不起,没有。纯粹是空口白牙,一顿输出。。 这戏码是不是很眼熟?像极了那种自己先动了手,然后嚷嚷着“是他先惹我”的套路。更绝的是,这帮人一边抹黑中方,一边还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,觉得能跟中方谈判,搞一个“荷兰-中国混合结构”的管理层出来。 说白了,既想占着便宜,还想立个牌坊。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? 荷兰咨询机构ChinaGeopolitics的创始人范德普滕说了句大实话:“欧洲实际上无能为力,因为无论你做什么,都会带来损害。你会损害自己的安全或经济地位,或者两者兼而有之。”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跟着美国混,安全上有靠山,但经济上会得罪中国;可要是向着中国,美国老大一发火,谁给你提供保护?欧洲,被活生生架在火上烤。
英国趁火打劫,“文明强盗”的吃相更难看 荷兰这边一动手,隔壁的英国立刻坐不住了。它一看,哎呦,还能这么玩?于是摩拳擦掌,准备对安世半导体旗下的曼彻斯特晶圆厂下手。 这里得稍微解释一下安世半导体的布局,您就明白为什么英、荷都像饿狼看见肥肉一样了。安世半导体的产业模式很清晰:上游的核心技术、晶圆制造放在欧洲,比如德国的汉堡、英国的曼彻斯特;下游的芯片封装测试则放在中国东莞。这套“欧洲研发+中国制造+全球市场”的组合拳,成本压得极低,市场吃得透透的,让它硬生生从一个亏损企业打造成了全球第三大车规级芯片巨头,一年生产的芯片超过千亿颗! 英国盯上的曼彻斯特工厂,正是这个产业链的上游核心之一。它和德国汉堡的工厂加起来,每年能生产130万片8英寸晶圆,是安世半导体的命脉所在。
但英国人的玩法,比荷兰人要“精致”那么一点点。荷兰是直接“强抢”(冻结股权),英国则打算玩“强买强卖”,美其名曰“产权剥离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逼着安世半导体以超低价格,把曼彻斯特工厂卖给一家英国公司。看起来是“交易”,实则是明抢,只不过披上了一件文明的外衣。 这套路,英国可不是第一次用了。早在2021年,闻泰科技通过安世半导体收购了英国当时最大的芯片厂NWF。别看名头响,NWF的技术水平其实很一般,制程工艺还停留在180纳米,在中国都属于落后产能了。那闻泰为什么还要买?这里面的玄机大了去了——这是一招旨在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“曲线救国”妙棋。 安世半导体是闻泰100%控股的荷兰公司,由它收购英国的NWF,就等于是一家欧洲公司收购了另一家欧洲公司。这样一来,就可以绕开美国的禁令,直接从荷兰购买最先进的EUV光刻机,运到英国的NWF工厂,升级生产线,从而在海外率先掌握先进制程技术。 可惜,这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布局,最终还是被英美联手扼杀了。英国配合美国,强迫闻泰科技低价转让了NWF86%的股权,失去了控制权。如今,它又想对曼彻斯特工厂如法炮制。
对比一下,荷兰的“强抢”看似粗暴,但通过外交谈判,或许还有扭转的余地;而英国这种“文明人的抢劫”,一旦得手,那就是肉包子打狗,彻底拿不回来了。所以说,有时候,“伪君子”比“真小人”更难缠。 安世半导体为何成为风暴眼?它卡住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脖子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,一家中国的半导体公司,怎么就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? 答案在于:安世半导体,是全球车载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,稳坐车规级芯片第三大厂商的宝座。 它的产业布局极为精妙:把上游的技术研发和晶圆制造放在欧洲,在德国汉堡、英国曼彻斯特拥有核心工厂;而将下游的芯片封测基地放在中国东莞。这套“欧洲研发+中国制造”的组合拳,不仅把成本压到极致,更牢牢抓住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。 数据显示,汉堡和曼彻斯特的工厂,每年能生产130万片8英寸晶圆,支撑着安世半导体年产芯片超过1000亿颗。这次荷兰和英国的联手绞杀,瞬间让全球汽车供应链发生“大地震”。 好在,闻泰科技早有后手——他们在上海临港布局的晶圆厂,虽暂时产能不高,却成了关键时刻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只要给予时间爬坡扩产,完全有能力逐步替代欧洲产能。
芯片战争升级,欧洲正在为自己的短视埋单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夺战,本质上是中美科技战蔓延到欧洲的一个缩影。 美国的目的很明确: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,掐死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发展潜力,哪怕拉着盟友一起跳火坑也在所不惜。 而欧洲的困境在于,它既无法摆脱美国在安全领域的掌控,又舍不得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。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处境,让它在关键时刻总是进退失据,丑态百出。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荷兰和英国此举,等于向所有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发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:今天可以冻结安世半导体,明天就能对你任何一家企业下手。所谓的“市场经济原则”和“法律保护”,在政治干预面前,不堪一击。 这势必会严重动摇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信心。当信任基石被摧毁,欧洲还能靠什么来吸引外资?靠什么来振兴本土制造业?
中国的破局之道:战略定力与硬核实力缺一不可 比如自主研发,打通全产业链,从硅材料、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,中国正在半导体全链路加速突破。安世半导体旗下的上海临港工厂,就是未雨绸缪的关键一步。 在中东、东南亚、拉美等地,正成为中国芯片企业新的合作热土。这些地区政治干扰少,合作意愿强,市场潜力巨大,可以有效地减缓西方市场的损失影响。 而且,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,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的谈判筹码,精准、有力的反制措施,能让对方在出手前不得不掂量后果。
总体来说,我们有自身的雄厚实力和定力,也有坚定的意志来反制这些欧洲国家的明火执仗的行为,一时虽有得失,但长期的体系对抗,欧洲不是我们的对手。 荷兰和英国的这次出手,看似咄咄逼人,实则暴露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焦虑与被动。 当然,我们也该到了出手的时候了,杀几只鸡儆一群猴,有时很有必要。 好戏,还在后头。
查查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